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乘坐地铁的时空学者-分卷阅读25

只有马原的,还有很多别的,但马原交的时间比较急。
  重要的是,在这个地方写马原作业, 实在是此生难再寻的最好氛围。
  真正的老师就坐在不远处,仅仅是看着他, 陈晓芸都莫名其妙拥有知识与灵感如大海般灌入自己的脑子里的错觉。
  为了防止黎落无聊了,陈晓芸将多出来的纸和笔也分给了小伙伴。
  就让她们在这种美好的氛围里,好好学习一下吧,旅游也要劳逸结合的。
  黎落拿着陈晓芸强行塞给自己的纸笔, 疑惑地挑了挑眉。
  陈晓芸用眼神明确告诉她:快学习。
  黎落:说好的大场合, 结果是在这种大场合学习吗?
  反正也没事干,黎落拿着纸和笔,沉思, 将自己复习的内容的大纲默写了下来,更好地理解了一下。
  无人打扰,手机连不上网,她因为学习过久而浮躁的心竟然逐渐稳了下来。
  黎落对今日的复习状态很是满意,除了时不时就想看看不远处努力工作的人,让她效率稍微低下了些。
  已然见过很多次大场面的陈晓芸激动是激动,但可以维持表面的平静,能够控制自己不要老是盯着别人看。
  一个下午过去,陈晓芸将马原的期中作业完成得七七八八。她揉了揉酸涩的手,停了下来。
  因为她看见马克思先生在收拾东西了,她们自然是要跟上去的。
  陈晓芸碰了碰坐在她旁边的黎落。黎落自然也看到了不远处目标人物的动静。
  她们以飞快的速度将东西收好。
  只见他站了起来,看了看怀表,似乎是准备离去。
  陈晓芸和黎落迅速跟在背后。
  陈晓芸经历了这么多次副本,有了些许的经验,更多的是拥有了无边的勇气。
  她拉着黎落,出了阅览室的门后,大声在他背后喊了句:“先生,您好。”
  和照片中的慈祥智者长得一模一样的马克思先生听到了身后的呼唤声,脚步停顿,回了头。
  他看见了两个东方女孩正站在不远处,朝他这里望了过来。
  他有些许惊讶,知道应该是她们叫住了他。
  这时候的东方面孔在伦敦很罕见,况且还是两个看起来干干净净的东方女孩。
  她们提着行李,个子不算高,看起来像未成年。
  “您好?”他礼貌地向他们致意,竟是带着些翻译腔的普通话。
  好家伙,倒也不必翻译腔也一同给她们翻译过来,是怕她们没有代入感吗?
  陈晓芸拉着黎落,快步走到他的面前。
  吐槽归吐槽,陈晓芸注意到了马克思先生陌生的眼神,并不像认识她或者知道她的到来。
  似乎这与过去的几次都不一样。
  过去几次,作品的主人至少会对她有印象,或者被人交待过什么之类的理由。
  她猜测,很可能因为这一次是纯体验之旅,不需要完成任务。同样,马克思先生与她也没有一丁半点的联系。
  没想到,她竟然要靠自己。不过嘛,世界上没有困难的交际,只有勇敢的陈晓芸。
  勇敢的陈晓芸一紧张,说起了废话:“很高兴见到你。”
  经典小学英语教科书发言。
  陈晓芸心中暗自唾骂自己,为什么她也在说奇奇怪怪的翻译腔。
  他礼貌地同她们打着招呼,“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你们吗?”
  黎落平时挺健谈的,到了这种时候,只能紧张地看着陈晓芸与马克思聊天。她怕自己说错话,露出什么不能露的马脚之类的。
  黎落多年看番经验,得出:作为一个良好的同伴,要秉承着多说多错的原则,少说话,保证不拖后腿。
  陈晓芸决定开门见山,对马克思道:“先生您好,我们之前看过您的著作,非常仰慕您,想与您探讨一下。”
  黎落便在旁沉着冷静地点头,以示赞同。
  马克思先生看了看天色,最后一点阳光都没落入天际里了,神色犹豫。
  “我们只是想邀请您和我们吃晚餐,一次就好。”陈晓芸马上恳求,眼睛泛泪,道:“这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倒也不是真的最后一次,只不过这是难得的纯体验的赠送之旅,无需完成任务。
  陈晓芸下次应该没有勇气主动选择来见他,怕自己真的成为奋笔疾书写到二十一世纪的孤独的时空研究学者。
  听起来未免也太惨了。
  面对两个女孩无比恳切的眼神,他答应了。
  不知为何,他对这两个女孩也有一丝好奇。这种好奇,驱使他答应了她们的请求。
  他们就近挑了家餐厅。
  陈晓芸硬着头皮对着菜单点了些,不知好吃不好吃,反正把期待降低便是了。
  她点了鼎鼎有名的炸鱼薯条,面包,还有牛排。
  兴许是她们已经将期待降到最低,炸鱼和薯条味道尚可。炸的东西,再怎么难吃,也难吃不到哪里去,吧。
  第一次吃,她们都觉着挺新鲜的。加上确实挺久未进食,二人食欲旺盛,饿得慌,给什么吃什么。
  陈晓芸方才可是夸下海口,说要和马克思先生探讨学术问题的。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造诣都十分一般的她不知如何开口,才能让自己听起来不那么可笑。
  反而是马克思先生主动询问了些她们从何处而来的简单的几个问题。
  毕竟她们出现在这里,实在是有些诡异。
  中国最早的留英学生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十分出名的英国剑桥留学生徐志摩现在都还没出生。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才开始推行,留学生自然也是未有。
  总而言之,东方面孔暂时在伦敦是不常见的。
  陈晓芸迅速思考自己该如何解释才合情合理,两个女孩子为何会远渡重洋来到他的面前,又是怎么做到的。
  想来想去,她们的存在就是不合情合理的,不可能解释得清楚。
  她的糊弄学没能达到顶端,只能糊弄过去的就糊弄,糊弄不过去的就假装自己听得不是很懂。她对自己的来历语焉不详,没明确透露。
  见她并不愿意说清,马克思先生也没有强求。
  陈晓芸和黎落与他浅显地讨论了一下哲学问题。
  他的众多思想在书中已经被总结研究了很多年了,被写入教科书中,十几二十亿人共同学习。
  一两百年过去,他的研究想法至今仍旧有超前性。
  她们背了那么多年的知识点,但听他亲自讲述的时候,依旧听得眼睛发亮。
  若不是真的没有研究哲学这方面的天赋,她们都想转行了。
  哲学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学问。
  晚餐的最后,陈晓芸拿出两张漂亮的小卡片,恳切地问:“能不能,帮我们签个名?”
  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请求,愣了愣。他带着疑惑,在小卡片上签上了名字。
  陈晓芸将带着马克思签名的小卡片分给了黎落一张。
  黎落小心翼翼地将小卡片放在了自己的小包包里。
  这可比什么明星签名宝贵得多得多得多得多,是无价之宝。
  吃过饭后,马克思先生知道她们尚未有落脚之地,带她们去了家条件看起来不错的旅馆,还告知了她们自己家的地址,说有事可以去博物馆或者家中找他。
  陈晓芸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只觉此生无憾矣,她或许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大学生了,没有之一。
  她们回过神后,才拿着行李箱回房间,在二楼。
  她们住在同一房间里,女孩子出来自然是要住在一起的,比较安全。以往平时出去旅游,住一个房间还因为省钱。但是陈晓芸发现自己在这个时候并不是一般的有钱。
  现在英镑的购买力是很强的。举个例子,有些资料上说,恩格斯在1860年以后,每月支援马克思10英镑。马克思凭借着这钱,维持着生活,继续创作《资本论》。
  一名体面的职业的工作者,比如律师、医生的年薪兴许也才一两百英镑。
  资料可信度未知,但证明了一件事——如果她把钱全兑换成英镑,节省点,或许是真的可以在伦敦活到21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