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乘坐地铁的时空学者-分卷阅读33

着。看不懂就再看一遍,总能学到些什么。
  她已经能够很好地不使用手机了。反正在现实中,她仅仅是稍微离开几个小时,不怕别人有急事找她。
  陈晓芸遇到不懂的时候,还能请教一下李白先生。
  劳逸结合,学习的同时,她还喜欢去逛市集。东市、西市她都去了,各有各的好,每一个铺子都藏着许多有意思的东西。
  陈晓芸试图研究了一下如何鉴赏文物,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条道路。
  结果,她看来看去,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记不住这些的特征,看得是眼花缭乱。于是,她默默放弃这发家致富的道路之一。


第二十七章 之云游四方 “长风破浪会有……
  有些事, 你以为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但当真的去攀爬的时候,才发现是人在主观层面上将困难放大了太多倍。
  陈晓芸明白, 若不踏出第一步, 永远抓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做学问和做研究像是将自己投身于大海,一直不停地往前游, 可能永远无法上岸。可游得越远, 游得越深, 能够看见的东西便越多。
  当然啦,也有可能半路溺水而亡。
  反正暂未溺亡的陈晓芸每日都活力满满的,认为自己能再学五百年。学累就去吃吃喝喝, 研究一下大唐文化风俗。
  以往她走入这些副本,脑子其实大多时候空空如也, 写出来的东西,无非是水字数且毫无意义的垃圾。
  如今,她认认真真地想记录下一些她的理解及想法,学术垃圾也好过写出真正的垃圾。
  可惜李白先生没她这般活力满满。他本就不顺的仕途因种种原因终止了, 唐玄宗允许了他“赐金放还”的请求。
  李白三次入长安,混到最高的官职是翰林供奉, 实际上是陪皇上贵人写诗玩乐。
  他不适合从政,陈晓芸更不适合,给不了他什么很好的建议。
  早睡早起的日子,时间过得很快,
  在某日, 李白垂头丧气地回来后,同陈晓芸道他不久后会离开长安,前去云游。
  她一听, 连忙问能不能带上自己,食宿自理,当小丫鬟可以的。
  这么久以来,陈晓芸确实是自己照顾自己,偶尔会在他空闲时问他些问题。她确实是个很省心还有钱的小姑娘。
  李白劝说道:“路途可能会异常艰辛。”
  陈晓芸拍拍胸膛,扬言:“我不怕艰辛,我只想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再看更多的风景和人。”
  了解到她强烈的意愿,李白终于同意她一同云游,毕竟陈晓芸是非常人姑娘,不能与别人同一看待。
  陈晓芸终于等到这一刻,赶紧冲回去收拾行李,准备陪同李白一同上路。
  李白先生在仕途上不济,人缘却很好。听闻他要离开,前来为他送别的友人甚多。
  这些友人为他举办了送别宴。
  于是,陈晓芸问能不能自己在角落里站一下围观。
  李白虽不能理解她为何会有如此奇特的要求,却依旧任她去。
  于是,陈晓芸在送别宴上,安静如鸡在角落里当一个摆设,欣赏李白先生再次作出三首诗——《行路难》。
  其中最出名的一句莫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常人所不能拥有的思想境界与气度。
  陈晓芸寻思现代人可真的太幸福了,物质条件先不提,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着实是一件幸事。
  小时候被迫背下的每一首诗及文章,等到了真正能赏析的年龄时,必定会心有所获。
  送别宴上,宾主尽是充满了离愁别绪,依依不舍。
  陈晓芸却脑袋晕乎乎的,被这种“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之诗句所冲击。
  这首诗是背了很多遍没有错,可现场直接听,冲击力太强了。
  还有什么,比穿越一千多年的时光,来听作者本人现场作诗更让人振聋发聩吗?
  陈晓芸每天的幸福度都增加一点。
  她着实是伤心不起来,只好乖乖在一旁当一个不起眼的满足小婢女。
  ……
  终于到了要出发的时刻,陈晓芸早早就认真准备好了,干粮、衣服、武器全具备了。
  她的书是无法全部带走的,便把看过的书送给了旅馆中居住的其他文人。此时的书籍价格不菲,收到书的人自然是欣然笑纳。
  陈晓芸不用背负那么重的行李,也很高兴。
  穷家富路。陈晓芸数了数钱,认为自己是够钱的。
  听闻李白先生剑术十分高超,相信他会好好保护她的,保镖就不请了。
  陈晓芸如此信心十足地与李白离开了长安。
  这是她第一次在古代里云游赶路,实在是出乎她的意料。人生没有不可攀越的高山,却有走不动的路。
  没有平坦的大马路,也没有随处可见的市集、茶店。城市的密度远远无后代那么大,更多的是一些村落。
  他们乘坐的马车,有时还会坏掉。陈晓芸和李白试过弃车而行,到了新的地方才重新购入新的马车。
  幸好他们金钱富足,不然真的一切都要靠双腿,可累人了。
  有次,陈晓芸背着行李,把腿都快走断了,又饿又渴,到了驿馆中疯狂地给自己灌水。
  那些马拉松啊,徒步旅行都算不得什么。
  他们只是为了娱乐,而古代人真的是靠脚出行的。
  科技,人类之光。
  陈晓芸为了看“诗仙”和“诗圣”的重大会面,实在是付出太多了。
  好在,终于被她等到了这一刻。
  天气逐渐热了起来,他们在夏日到达了东都洛阳。
  她见到了三十出头的杜甫先生,与教科书中被人涂鸦不知多少次的画像完全不一样。若不是真的知道他就是杜甫,她必然不能认出这位先生就是杜甫本人。
  陈晓芸在一旁站着,看上去无比平静,脑海里却在播放Bgm,如同郭沫若所说的,他们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双子星。
  她好歹也算是见过大场面了,保持着面色如常地听二位交谈甚欢,并约好下次可以一同出来谈诗。
  陈晓芸今日异常平静,半句话都不说。
  回去路上,李白问:“晓芸,你怎么了?”
  陈晓芸摇摇头,微笑一下,说:“没事。”
  她是说没事,一向不在意细节的李白却总觉得晓芸姑娘今日奇奇怪怪的。
  怪在哪里,又暂时说不清楚。
  直到回到住处,陈晓芸才猛地拍打枕头,缓解内心的激动。
  啊啊啊啊!
  简直就是赚翻天了,一篇《清平调》让她见到杨贵妃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下连杜甫也能见着。
  她何德何能有这荣幸?
  仅仅需要写一万字?让她再写十万字,她都甘之如饴。
  陈晓芸爱死【开眼】了,想永远为外星人打工。打工没有什么不好的,打工就是最光荣的。
  她的论文在赶路的同时,也有很好地完成。
  其实论文,一旦有明确的主题,想要完成并不是一件难事。
  如今,她写的字一别当初的潦草。耳濡目染,加上写得多,她的字很漂亮了,端正中又带了点娟秀。
  李白和杜甫接下来又见了几次,陈晓芸一旁围观。
  杜甫先生偶尔也会好奇这个看起来不太一样的小婢女。
  她看起来不太一样,和其他女子比起来。
  这个小婢女每次眼神都仿佛燃着亮光。
  为此,杜甫还偷偷问过李白。李白说陈晓芸是因为对于学识过于热爱,才会如此。
  后来,他们都习惯了陈晓芸的眼神。
  杜甫偶尔还会回答陈晓芸奇奇怪怪的问题。
  陈晓芸在大唐待的第六个月,完成了一万字的论文。
  这一次,与西南联大时的也不一样。在西南联大时,陈晓芸是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遇到老师时的各种心情、理论记录下来了。
  这次,她是认真地学习,做了研究。她现在已经会写几首看起来还不错的平仄正确的乐府诗了。
  其实古代人写诗是有优势的,身边之事无一不是取之自然。
  陈晓芸生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