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翠花的六十年代-分卷阅读102

家的父母住嘛,他家里兄妹五个,上面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姐姐嫁了,俩哥哥都是工人,家里孩子也都不少,加上老两口和一个奶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住在大杂院里面的两间小屋子,挤得哟,进去都没地儿下脚,她还是老大高敏出生没多久跟着回去探过一次亲,一共就住了两晚上,还是大嫂子一家回娘家去给腾出来的地儿。那之后就再没回去过。
  但是她并没有反对买院子,这也是江彩霞有远见的地方,他们回不去,那将来孩子大了,万一要是有个需要去念书啥的呢?不得有人照应吗?买个小院子,就是给公婆和奶奶住着,孩子去了,是不是腰杆也直?
  “我们就不住了。家里都给准备着呢。”夏天也说话了,他们不要院子。夏元那样的人,这么些年下来,早给家里的兄弟们都攒下家当了,院子更是三家一个,总共备着三个。兄弟们也谦让,在家的六个分了两个院子住,剩下最大的一个,夏天不在家,相当于是夏元自己一家住。都宽敞着呢。老夏两口子现在牛气得不行,几个儿子抢着给养老,他们是轮着住。所以,京里给夏天留着半个院子,怎么也够住的了。没必要再买了。
  “是,我家里也有房子,我爸妈一直盼着,什么时候有政策,允许咱们回去,我们好跟他们住呢。”孙小云家就她一个孩子,父母都是工人,还多少算是小领导,管点儿事儿,有单位分的房子。老夏两口子也开明,因为孙小云不在京里,两家子亲家走得很近。也早就说了,往后,孙家两老的事儿,全在夏天。老两口就盼着什么时候能在家哄外孙子呢。
  “我也不用。我肯定得跟爷爷住一起。”慕易也不要院子,他家的人口更是简单,他不可能离开家的。
  “好的。我都知道了。英子,你们俩呢?”方淮心又问李英。
  “我们也买,但是还得麻烦你,再把那院子给租出去,我们估计是用不上了,只当给孩子留下一份儿产业了。”李小川因为是大学肄业,又不是知青,也不存在什么回城的事儿,李英呢,他丈母娘是肯定不会让她回去的。所以,他们两个是早就做好了在农村待一辈子的打算。
  “好好好,肯定帮你们办好。”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跟算计,方淮心都一一的应了。房子都是现成的,这些年攒下的,也都是夏元给办的。有十几个院子,大大小小的,她是不会嫌多的。活了这么多年,最大的经验就是,只要社会稳定,手里有房产,那就饿不死。她也正是靠着房产在冥界发的家。所以,到啥时候,她都不会嫌弃房子多。他们不用,她都自己留着就是了。
  说是送别,这一帮子在一起,还真没有伤春悲秋,谈的也都是实事正事。
  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都在做着自己的准备。
  慕易送别宴之后第三天就走了,留下的东西,高明帮着,给家庭困难的人家分了。别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总有日子过不好的人家。农场这么些家庭,也有不少家里人口多,工人少的,日子过得正经挺紧张的。
  之后就是过年,忙忙叨叨的,年前方淮心跟罗玄两个就把工作交接完了。过年的时候,两口子是进山跟公婆还有孩子一起过的。
  过完了年,回来就是搬家,两口子这些年,可是没少折腾。方淮心呢,是大手大脚的惯了的,家里家外的,都是以舒服为主,罗玄呢,是个能折腾的,又好交际,家里各种小工具小摆设,很是不少。城里有的东西,但凡他见到的,觉着家里能用上,能放得下的,那是想方设法的都要弄回来的。
  房子和工具类的东西肯定都带不走。房子交给农场了,桌椅板凳柜子那些个都让大家伙儿分了。剩下的口粮,玉米白面送去了食堂,杂粉啥的,都给李英和江彩霞分了。
  还走的就是衣服,被褥,和书本。自己贴身用的东西,方淮心是不会送人的。书本都是这些年他们两口子的积攒,更是不能扔。再就没别的了。
  可就是这些个东西,也足足的收拾了一货车。农场里的大货车帮着给运到了火车站,罗玄早就找人打点了,特意蹭了半节货车的车厢。
  货上车了,人这边儿也上了车了,不过人坐的是客车。比货车快。那货车上拉的是粮食,中间要停好多站卸货,和一周时间才能到京城呢。客车就快了,两天半就能到。
  一家五口,就带着最简单的行李,主要是吃的喝的,坐着客运车往回走。
  “这一走,再回来的机会,可就不多啦。”火车开了,罗玄看着外面倒退的风景,感慨着。
  “人生不就是一站又一站嘛。别感慨了,你儿子们要吃饭了,饼干呢?你放哪了?”方淮心前半句还跟着感慨呢,后半句,把什么都拉回来了。罗玄一听,站起来就翻行李,为了路上三个孩子别饿着,年前方淮心就拿出来两盒子饼干,还有一大桶奶粉。罗玄已经习惯了她总是莫名其妙的能弄到好东西,他一直没问,方淮心也一直没说,两口子也算是形成了某种默契,她拿东西,都不用解释来处了。
  “妈,咱们要去京城吗?是我爱北京□□,的那个京城吗?”老大子笙是上课最规矩的,哪怕是他们的基础比同班的同学要高很多,也从来一分钟的课不耽误,听得可认真了。连音乐课,人家都认认真真的上。
  “是啊。那里是咱们的家。”方淮心跟孩子解释,过了年,七岁的孩子,除了进山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就再没出过家门了。可怜见儿的。
  “咱们家不是在农场吗?”老三子筑是个好奇宝宝,脑子最灵活。
  “农场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咱们家在京城,那里是爷爷奶奶的家,也是姥姥姥爷的家。”接着,方淮心又给孩子们讲京城里的事情,自家这三个,别看年纪小,都是天才,聪明着呢。不怕讲得多,他们都能听得懂,也能记得住的。
  一路上,就在两口子给儿子们请故事,讲历史当中度过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的,到后来,半个车厢的人都跟着听。人家讲的有趣味嘛。又是有知识的人,讲出来那故事,让人听着就很有道理。爱唠的人,就搭话,也开始讲这些年的个人遭遇,这下话匣子可算是打开了,人人心里都有一肚子的心酸,要不是到站了,再聊个几天几夜,都是有可能的。
  “总算是等到了。回家回家。哎哟,我这仨外甥都长这么高啦,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哪个是老三呀?”方淮运来接站,见到人,随手就抱起一个孩子来。
  “小舅,我是大哥,我是大哥。”抱在怀里的子筑马上把小手儿一举,极力争取当大哥的权力。
  “你小子不老实。要是老大,怎么管自己叫大哥呢?你是子筑吧?哈哈,还跟你舅玩心眼儿呢?”方淮运就拿手刮子筑的鼻子,他这一天天的,听着黄芪念叨三胞胎,对这三个小子的脾气性情那是耳朵都要磨出茧子了,一看这个活泼样儿,再一看地上站着那两个,一个小脸儿上带着笑,很好奇的看着脸,一个面无表情,眼神却很是灵动。就已经分出来了。
  没有父母不认识自家孩子的,三胞胎长得一模一样,个头儿都一样。家里又不差钱儿,方淮心给三个孩子做的衣服也向来都一样,从来不让孩子觉得他有偏有向。周围熟悉的人,还能从脾气秉性上分出来,生人刚一见,那真是千难万难也认不出来的。所以,这次回来,她特意给三个孩子织了三条颜色不同的围巾。白的,灰的和青色的,还有衣服上的小兜兜,也都给分开了颜色。
  这刚一回京城,要见的人多,对孩子都不熟,也是区别的办法嘛。
  “先回家吧?”虽然是问句,但是方淮运用的是肯定的语气。
  也是呢,父母都在家呢,肯定要先回家的。
  方淮清一家也都来了。再加上二哥、小哥的一大家子,原来觉得挺大挺大的房子,一下子变得拥挤得不行。
  “我是头一回觉得,咱家居然这么小,哈哈。”方南国一脸的笑。
  “等研究所给您分的房子装修好了,就不挤了。”方淮远接话。
  方南国回京之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