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汉侯-分卷阅读424

总要谨慎一些,有备无患。”
  魏悦赞同颔首。
  两人一起动手,堆积如山的简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用过午膳,余下的政务不到五分之一。
  赵嘉脱开手,命厨下送热汤蒸饼。
  魏悦面前仍是粟粥和没什么滋味的菜蔬,吃完之后,还要用整碗汤药,至晚间发汗,终不再咳嗽。
  安枕一夜,第二日医匠诊脉,不由得面露惊讶,未料他康复如此之快。
  “使君已无大碍,益食补,无需继续服药。”
  医匠背起药箱,告辞离开。
  魏悦坐在屏风前,未戴冠,发上仅有一枚玉簪,对赵嘉笑道:“阿多,如此该放心了吧?”
  “嗯。”
  赵嘉放松下来,抻了个懒腰,在魏悦带笑的目光中,移开竹简,仰面躺下,支起一条长腿,挑了挑眉,道:“为照顾三公子,我整夜未眠,三公子不介意吧?”
  说话间,还动手拍拍“枕头”。
  魏悦先是惊讶,很快又恢复笑容,托起赵嘉的头,换了个坐姿,让他枕得更舒服些。修长的手指划过赵嘉的鬓角,轻轻擦过他的下颌,在颈侧滑落,触感轻如飞羽。
  “明日出发,阿多好生歇息。”
  赵嘉连日赶路,又整夜照顾魏悦,的确十分疲惫。听着熟悉的声音,被温暖的气息包裹,很快打了个哈欠,合眼睡了过去。
  婢仆送上热汤,见此情形,留下陶壶和杯盏,又迅速退出书房。
  待房门合拢,魏悦垂首,指腹擦过赵嘉泛起淡青的眼底,随后拿起一卷竹简,尽量放轻声音和动作,不欲将赵嘉吵醒。
  元朔四年九月,魏尚入葬,魏悦赵嘉赴槐里奔丧,赵嘉同魏氏子弟,以晚辈祭。
  隔年十月,两人回到边地,赵嘉在云中停留半月,方才返回朔方。
  彼时,西征大军已经还朝,天子论功行赏,众将帅均得爵位,并有赐金。
  窦良和陈蟜在战中立下大功,归家后,窦婴、窦彭祖和陈午都是大感畅怀,笑得合不拢嘴。陈午和窦彭祖更在外戚和贵人跟前炫耀,提起自己的儿子,嘴角差点咧到耳根。
  和旁人不同,王信早年没少做背景当壁画,索性任他们去炫,始终安之若素,半点不见着恼。
  再者说,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王须虽入亲军营,到底不是统兵的材料,能立下战功,晋身入朝,在太中大夫一职上颇有建树,已经远远超出他的预期。王信没有任何不满,更无心同陈午窦彭祖计较。
  换成几年前,窦彭祖和陈午四处炫儿子,窦婴绝不会帮腔,更会主动出言解围,别和这两个一般见识。
  如今朝堂风气转变,群臣比赛放飞自我,三公九卿都有走上岔路的苗头。大环境下,窦婴跟着一起歪,照歪斜角度,基本没有正回来的可能。
  以前的窦婴,必然会告诫两人慎言。
  现如今,非但吃瓜看戏,还要主动加入,言辞间戳人心肝:不开心就不要强撑。哪里不开心,快说出来,让吾等开心一下。
  幸亏被戳的是王信,要是换成其他人,早就拔刀和他手底下见真章。
  太史令为几人做传,落笔时都感到稀奇。
  这样彼此拆台插刀,互相戳肺管,竟然没有结成死仇,还能情谊深厚,相交莫逆,当真是不服不行。
  后世人翻阅史料,对这段记载也感到费解。
  在武帝朝时期,因为陈娇之故,窦氏、陈氏应为天然盟友,按照寻常思维,和背靠王太后的王、田两家实为政敌。
  田氏兄弟争权落败身死,田家继而没落,才是正常操作。
  身为王太后亲兄的王信,非但不与田氏合力,反而同窦陈搅合在一起,甚至越处越好?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王太后去世后,宫内陈皇后独大,武帝非但没有削弱椒房,对窦陈两家实施打压,反愈发加以重用。
  这种发展,完全不符合“历史规律”。
  从汉高祖到惠帝,从文帝到景帝,外戚的下场总是莫名相似。背靠长乐椒房的外戚之家,在荣光鼎盛之后,势必会遭到打压。
  武帝朝却是截然不同。
  自元朔年间开始,外戚、宗室和贵人子弟,只要有才能,蒙人举荐,必然会得到重用。包括曾被全方位打压的薄氏,也有复起之相。
  换成其他皇帝,敢这么做,百分百是在玩火。
  汉武帝则不然。
  认真来讲,他有底气,也必须这么做。
  铺开武帝登基时的地图,对比三十年后王朝版图,依序重绘汉军出征的路线,能清楚看到,随着疆域扩大,每隔一段时间,地图上就会出现新郡和新的都护府。
  按照史学家推断,非是条件限制,帝国的统治力度存在界限,汉军会打到哪里,汉朝的州郡和都护府会设到哪里,当真不好定论。
  因疆域不断扩大,急需各种人才,使得天子求贤若渴,连深山老林都过了数遍筛子,专为寻找隐居的贤士。这种背景下,怀才具德,能助朝廷开疆守土,甭管外戚宗室,都会得到重用。
  反过来讲,正是出于对人才的渴望,方才促成汉武朝文星荟萃,将星璀璨,军事和外交蓬勃发展,横绝一世,碾压整个时代。
  后世人翻开古籍文献,沉浸于史官文笔,无不心生感叹,对这段辉煌灿烂的历史生出无限向往。
  撬动历史,掀起这场改变的赵嘉,随着史料不断发掘,无可避免会被人提及。
  不过于他而言,与其关心后世评断,想些有的没的,不如集中注意力于当下,多想想朔方郡的建设规划,为即将增设的胡市费些心思。这些事忙完,还有抓到的蛮人,正该好好审一审,消除所有隐患。
  因他这种行事风格和态度,使得司马迁下笔时很是为难,数易其稿。落成“正稿”之后,不想浪费自己的心血,索性将之前记录的“传”全都留下,藏在书房里。
  司马家的儿孙严奉祖训,不以金玉为葬。在司马迁去世后,墓中尽为他亲笔所录的简牍。
  近两千年后,考古学者发掘出这批珍贵的文献资料,和汉史做对比,多数没有太大出入,唯独关于赵侯嘉的记载,让他们万分头疼。
  史书上的记载,太史公墓中的简牍,到底哪个为真?
  这场官司一打就是数十年,学者们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继续争吵,直至吵出个结果为止。
  身处历史中的赵嘉,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将在后世引起多少争论。
  从云中返回后,赵嘉刚在太守府前下马,尚来不及去见韩嫣,就得健仆禀报,卫青蛾率商队西行,队伍已经进入朔方。


第两百九十六章
  “阿姊!”
  赵嘉一路迎出城外,正遇到一支数百人的商队。
  卫青蛾身着骑装, 单手持鞭, 远远望见赵嘉, 脚跟轻磕马腹。健硕的大宛马撒开四蹄,径直朝城门的方向飞驰过来。
  “阿多!”
  姊弟俩有近一年未见, 比起赵嘉离开长安时,卫青蛾气色明显更好,不复先前消瘦, 又有了当初在边塞策马猎狼的模样。
  “阿姊怎么这时来?”商队等候入城时, 赵嘉牵着缰绳, 走在卫青蛾身边,“卫夏和卫秋在何处, 为何不随行?”
  “因我离家, 留她们照顾阿子。”卫青蛾折起马鞭, 轻轻敲打马鞍。骏马打了个响鼻, 转过身来,吃下卫青蛾放在掌心的糖块, “为何此时北上, 事情说来话长。”
  “阿姊无妨细说。”
  “涉及宫中。”卫青蛾略微压低声音, 指了指跟在队伍中的几名年轻人, “那是陈氏、窦氏、王氏和许氏几家的郎君。这次随行出塞, 不仅是为市货,更为增长见识。”
  “此事天子可知?”赵嘉道。
  “知。”卫青蛾颔首,解释道, “出行之前,我受召入椒房殿时,陛下亦在。皇后殿下当着陛下的面,点出几名贵人子弟,陛下皆予首肯。并言,如非诸皇子公主年幼,也当出行长长见识,不该囿于宫苑。”
  赵嘉沉思片刻,大致能猜出帝后之意,没有继续再问。
  商队入城后,安置在城北客栈。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