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清和-分卷阅读96

声,主帅平庸无能,又有什么办法。
让众将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李景隆非但无能,其_0_wu_0_chi程度也远远超出了想象。
身为主帅,他竟然丢下几十万大军,卷起包袱连夜南逃了。
翌日,当燕军再次擂鼓攻营时,众将才发现主帅不见了!
让人无语的是,李景隆跑路时不忘把帅印也带走了。若是帅印还在,就算李景隆跑了,也能以都督和指挥号令三军,稳住阵脚。
可帅印没了,无人能代替李景隆发号施令,这下子,全军都乱套了。
不论是郑村坝的大营还是北平城外的九座堡垒,全都炸营了。
虽不知南军为何炸营,燕军却绝不会放掉如此大好机会。燕王进攻时,北平城内的守军也配合着一起杀出,南军顿时全军溃败。
主帅都跑了,他们还拼命作甚?
没了战意,仗也没法打了,几十万大军顷刻间溃散,只能是兵败如山倒,大家一起跑。
如此困局,瞿能和盛庸等将领拼死奋战也是无力回天,只能跟着大军一路向南突围,先跑出去再说吧。
燕军一路追在南军的身后,收获军粮上百万担,战马万余,抓获的南军更是不计其数。
逃到德州的李景隆保住了性命,却面临另一个难题,如此大败,该如何向朝廷交代?
耿炳文守住了真定城,如今都被闲置在家,他赔掉了五十万大军,北平城也没打下来,真定河间等地都被燕军占领,就算皇帝不杀了他,怕也不会轻易放过他。
李景隆不想背负败军的罪名被建文帝厌弃,思来想去,终于想到了办法,马上动笔写了一封信,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自己是不是能逃过此劫,就要看这个人了。
李景隆写信的不是别人,正是建文帝的心腹,翰林学士黄子澄。
当初是黄子澄推荐他顶替耿炳_0_wen_0_zuo了大军主帅,如果他兵败被问罪,黄子澄也跑不了。
不为了他,为了自己,黄子澄也得想法子拼上一把!
能想出这个办法,足见李景隆并不笨。可惜他的聪明才智没用到朱棣的身上,却偏偏用在对付建文帝的时候。
已经满脑袋是坑的建文帝,注定要被心腹和手下大将再联手坑一回。
当真是呜呼哀哉,可怜呐!

第六十三章 颠倒黑白

李景隆的密信送到京城,黄子澄当即惊出一身冷汗。
“竟然如此!”
饶是设想过多种可能,黄子澄也没料到五十万大军会败退得如此之快。
燕王手中才多少人?守卫北平城的燕军不到十万。五十万大军围城不但一无所获,还被回师的燕军打得全军溃败,跟赶鸭子一样赶出了北平,撵出了河北!
思及出兵前李景隆的种种保证,黄子澄恨不能当面给他一板砖。堂堂的洪武大将李文忠之后,竟然如此的没用,如此的草包!
唾骂李景隆的同时,黄子澄一点也没感到心虚,丝毫没有反省一下,听信了李景隆的保证,一力向建文帝推荐此人的自己又会聪明到哪里去。
黄子澄唯一所想的是,等大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李景隆绝对没有好下场,自己恐怕也难逃罪责!
就算皇帝不下手,齐泰也不会放过他。在削藩上,两人的确是站在同一阵线,但在其余大多数时间,齐、黄两人的意见往往背道而驰。尤其是任命李景隆为五十万大军主帅这件事上,齐泰当初曾蹦高反对,还曾指着黄子澄的鼻子大骂“误国之人”,就差没污蔑他是燕王间谍。
黄子澄背着手在室内来回走了几圈,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能有今天,主要靠皇帝的赏识。从皇太孙时代,他就抱上了朱允炆的大腿。
齐泰则不同,除了建文帝的赏识,他还受到洪武帝的看重,连名字都是洪武帝亲自给他改的。有这份因果在,很多时候,齐泰总被建文帝高看一眼。只要抓住机会,齐泰必定在陛下面前狠狠参他一本,让他无法翻身,正如他联合御史对付耿炳文一样。
想到这里,黄子澄停下了脚步,不能让齐泰抓住把柄,以李景隆兵败一事借题发挥!
下定决心之后,立刻手书一封交给来人,“记住,务必将此信亲自交给曹国公!”
待送信人离开,黄子澄又派出家人盯着通政使司,一旦有北平山东来的奏疏,当即回报。同时联络通政使司誊黄右通政,若有讨逆大军的战报,就算不能押后,至少给自己递个消息。
通政使司是三品衙门,掌受朝廷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无论京外各地奏本题本,还是京内的奏本,皆要由该司誊写后加盖印章,才能于早朝汇总呈递。若有某部门某官员不经过通政使司擅自把奏本往上递,无论所奏之事为何一律驳回,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都察院的御史和各科给事中。
这是一群猛人中的猛人,不上奏疏?没关系,他们就略过这个程序,直言!
定下这个规矩的是洪武帝,按照这位的思想,凡事都要依规矩来,谁敢打破他定下的规矩,就要小心脖子上会随时挨一刀。
最典型的例子是洪武四大案的空印案。不过是在空白账册上加盖官印带入京城,方便同户部核对钱粮出错时可以誊改,免去从南京到各地府县的往来时间,从元朝时,朝廷官员就在这么做,各部官员心中都有底。
可在洪武帝眼中,这就是不按规矩办事!
大刀一举,成白上千的人头落地,被杀的还是掌印,衙门里的一把手。
可怜诸君,一没贪赃枉法,二没诽谤朝廷,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变通一下,却因此丢掉了性命。可见,在洪武朝做官当真不是一般二般的危险。
虽然洪武帝已经大行,如今是建文帝在位,朝廷各部各司官员行事仍十十分谨慎。
不想皇帝听取那群翰林的意见,要复兴周礼,朝廷各个衙门的名称被改不说,官位品级都是几天一个样。在京的官员不免担心,万一哪_0_tian_0_huang帝脑袋一热,以周礼为借口裁员,让他们回家吃自己,那该如何是好?
为了保住饭碗,很多人受到燕王靖难的启发,抱紧洪武帝时的章程,声泪俱下的劝谏皇帝,周礼虽好,太祖高皇帝的法令却不可废啊!敢和太—祖高皇帝唱反调,这就是不敬祖宗,不孝啊!
“孝道如天,臣请陛下三思啊!”
此种言论引起了以方孝孺为首的周礼派驳斥,两方互不相让,开始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周礼派一梗脖子,不改革,毋宁死!
太祖派吹胡子瞪眼,想革掉老子的官位?先收拾了你!
都是读书人,都是寒窗苦读闯独木桥科举上来的,引经据典,孔孟荀子,八股经义,谁怕谁!
外边,燕王打着靖难清君侧的名义兴兵造反,里边,太祖派和周礼派官员见面就掐架,撸胳膊挽袖子,大有不共戴天之势。
内忧外患之下,建文帝见天的头疼。他真不明白,太祖高皇帝动不动就举刀砍人,朝中大臣却个顶个的老实,说话都不敢大喘气,办事效率更是节节拔高。许多事不用说就能办得妥妥当当,一个月里加班三十天还不要加班费,何等的大公无私为国奉献。
结果到了自己继位,不再轻易杀人,还提高了读书人的地位,朝中这些官员反倒个顶个的不管用了。遇到大事全都装鹌鹑,为一些细枝末节反倒要争出个长短。不过是改几个衙门名字,更定部分官制,就像要杀其全家毁其宗祠一般,这叫什么事?
朝中两派官员闹得乌烟瘴气,嘴仗打不出结果,大有群殴的架势。北边的战事一直不利,始终没有好消息,朱棣反倒是蹦跶得越来越欢。建文帝的脸上时常阴云密布,极少放晴,若再听闻李景隆把五十万大军和上百万担的粮食都送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