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清和-分卷阅读447

,侯显随行。
十余战船,近二十艘马船,浩浩荡荡开往藏宝地点。
指路的海盗缩着脖子,被提上战船,没有起半点反抗的念头。敢反抗的海盗都被丢进海里,唯一的下场就是葬身鱼腹。
越是穷凶极恶,杀人无数,越是惜命怕死。
剿灭十余股海盗,明军早有心得。
海盗藏宝的地点算不上隐蔽,却难驶入大船。
小舟再被放下,朱高燧同侯显一并上岸。
岛上林木稀疏,多是被海水冲刷过的岩石和洞窟。
海盗领众人来到一块形状奇异的岩石前,挖开半米厚的土层,掀起几块挡板,一处隐于地下的洞窟赫然展现在众人眼前。
几十只木箱堆在一起,箱盖几乎合不拢,缝隙中隐约透出耀眼金光。
打开箱盖,立刻有皮袋落出。
捆绑袋子的皮绳崩断,_0_hun_0_yuan的珍珠滚落在地,白黑两色,竟有龙眼大小。
木箱一只只打开,惊叹一声连着一声。
造型奇异的金像,三尺高的珊瑚,精美的金壶,镶嵌各色宝石的弯刀……各种形状的金币银币,很多没有装进箱子,直接散落在地,火把照过,满目金光。
饶是见惯皇宫珍宝的朱高燧,也愣了两秒。
弯腰捡起一柄弯刀,擦过刀柄上一块花纹,朱高燧目光微沉,这不是一般商人能有。这支海盗很可能抢劫了某个海岛上的“王室”,或者是朝贡的船队。
不过,事到如今,已经没有追究的必要。
收刀回鞘,朱高燧下令,将岩洞里的财宝全部抬走。随后走到瑟缩的海盗跟前,缓缓抽—出长刀,在海盗惊惧的目光中,手起刀落。
鲜血喷涌,人头滚落在地。
如此,也算是为弯刀的主人报了仇。
离开海盗藏宝处,战船驶往预定海岛,同船队汇合。
此座海岛是船队第二次下西洋时发现。
岛的东面是天然深水良港,岛上有淡水,没有大型的食肉猛兽。除了海鸟,多是一些奇怪的石像。
朱高燧对此毫不在意。
天家贵胄,凤子龙孙。
遇上他,管他哪路神仙,是鲛盘着,是虎蜷着。敢不从命,架上火炮全部轰掉。
“殿下,照此速度,再有一月既可抵达新地。”
“好。”朱高燧用匕首划开面饼,夹入烤过的干肉咸菜,一大口咬去小半个,“这些孤是外行,你安排即可。”
“是。”
庞大的船队继续前行,沿途遇上海盗,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灭掉。不过,总有两三个漏网之鱼,见势不妙提前逃跑,侥幸活得一命。
事后传出消息,航行在海上的大明船队,陡然间披上一层恐怖的外衣。
“那是一群可怕的魔鬼。”
“魔鬼穿着用鲜血染红的长袍,袍子上有金色的怪兽!”
“被船上的魔鬼盯上,没有人能活着逃走。”
“太可怕了,如果不是提前得到消息,我会和暴风号的船长一样葬身海底。”
流言越传越广,发展到后来,单是听到“大明船队”四个字,就能让海盗们鸡飞狗跳,惶惶不安。无论多凶狠的海盗,听说大明船队要从自家门前经过,第一反应都是收拾行李搬家跑路。
东西太多,搬不走?不要了!
财宝没了可以再抢,命没了,死抱住金币有什么用!
在大明船队下西洋期间,海商们惊奇发现,往日里肆虐逞凶的海盗突然不见了踪影。
时常有海盗聚集的“黑市”也变得冷冷清清。摊主空闲得直打瞌睡。
“海盗?没有海盗!”
“对,我们这里没有海盗!”
“快走!再问东问西,小心老子揍你!”
海商们面面相觑,有门路的私下打听,才得知“真相”。
自此,众多海商开始视大明船队为“保护神”。有倒霉商船遇上海盗,见躲不过去,船主硬着脖子吼一句“我在明朝有人!”
海盗握刀的手当即就会哆嗦两下。
本打算杀人劫货,最后也只抢劫两箱香料,硬着头皮也不敢杀人。可见“大明”两字威力之巨。
大明船队行经之处,遇上海商船队,不用招呼,立刻有成船的货物送上。
给钱?
不要,坚决不要!若能随船队航行一段路程,熟悉几句大明官话。一船货物算什么,再送一船!
沿途停靠岛屿,道出身份,热情款待,开展贸易不必说,有的岛上,国王一家早早收拾好包袱,只等随船启程,到大明朝贡。
暂时不回大明?
没关系。船队到哪里,咱们跟到哪里。
总之一句话,一颗红心向大明!
次数多了,朱高燧产生出和老爹一样的烦恼,国家强盛,人太出名,有时也愁人。
大明船队在海上宣扬国威时,明朝迎来了番邦使臣朝贡的高峰期。
自永乐九年五月,南京城门前,朝贡的使臣队伍便排成长列。
北方的鞑靼,瓦剌,兀良哈,女真。
南方的暹罗,占城,真腊,老挝。
隔了一座喜马拉雅山的古里,锡兰,柯枝,小葛蓝,加异勒。
乘船前来的旧港,南巫里,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
一波又一波朝贡队伍抵达应天府,鸿胪寺和光禄寺忙得脚不沾地,会同馆再次爆满。
随着朝贡队伍抵达,闻讯赶来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客栈房间不够,许多掌柜都挤大通铺,伙计只能在客栈里打地铺。
人一多,问题就多,治安问题频发,五城兵马司指挥和应天府府尹愁得嘴角起泡。
没办法,朱棣下令北京会同馆提前“开张”。女真,朝鲜,白帐汗国,以及立陶宛和莫斯科大公国的使臣,不必进京,直接由北京会同馆接待安排。
“敕汉王驰北京,设宴款待朝贡使节。”
一道敕令,结束了朱高煦的屯田生涯。
朱高煦打心里不想离开宣府,忙活两年,眼看要出成绩,丢开手不管?
舍不得啊!
无奈老爹有令,不走也得走。
换上亲王常服,乘上象辂,望着渐远的玉米地和土豆田,满眼不舍。
沈瑄忙着练兵,徐辉祖卧床养病,压根不理会朝贡的使节。北京行部官员找上门,一句“留待汉王殿下抵达”就被打发。
孟清和也变得忙碌。
永乐八年,皇庄和勋贵庄田播种的玉米土豆已有收获。产量不如想象中喜人,抗旱抗寒的特点却显露无疑。
船队带回的几名“红人”都被留在大明,帮助解决番粮种植期间产生的问题。
通过翻译,孟清和了解到,这些人来自“库斯科王国”。
“库斯科?”
孟伯爷敲敲脑袋,没一点印象。
他对美洲历史并不了解,压根不知道,二十年后,这个还不起眼的国家将会征服整个南美洲西部,统治延续几个世纪,成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印加帝国。
如果他知道……大概也不会改变什么。顶多露出个吃惊的表情,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
他想要的是美洲的农产品,对生活在那里的人并不感兴趣。至于土地,这是上位者该操心的事。
自被国公爷开导之后,孟清和清楚知道,很多时候,该糊涂就不能聪明。操心太过,劳心劳力太多,未必是好事。
他现在该想的,是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收成问题。从九哥送来的消息看,今年的收成应该相当不错。
七月之后,孟清和留在军屯的时间越来越长。时常蹲守寻人的换成了定国公。
进入秋收时节,田里的麦稻高粱陆续开始成熟,荒田中种植的玉米也结出手掌长的棒穗。
孟清和试着掰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