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我儿秦始皇-分卷阅读156

朝为官做准备了。
  大环境如此,那学校在招收老师的时候优先选择有做官经验的,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毕竟稷下学宫这群学子空有学问,而无实操经验。
  除非这些学子的学识极其出众,或者非常擅长教导学生,否则人为什么要聘请他们?
  毕竟秦国从上到下,都透露着“实用至上”的气质。
  同门瞬间明白了张苍眼神的含义,但也觉得不解:“那些官员,为何愿意教导学生?秦王与赵太后难道不介意他们放下职务,跑来学校不务正业?”
  张苍笑答:“自然是已经告老的官员。”
  同门仍旧不解。
  张苍解释:“秦人入读这所学校,束脩全免;且学校里面教导的知识,也不局限于做官之道,还有许多墨家、农家、道家等对百姓有益的学派知识。”
  这部分就是走的职高、专科的路子了。
  当然,若是学这些知识的学生有天赋,也可深造,前途并不比做官差。
  免费,更实用的知识。
  同门立刻意识到了那些已经辞官的官员,为何愿意在年老时将时间花在教导学生上。
  张苍又提了一句:“据说范相国与武安君也会进入学校教学。”
  同门:“!!!”
  原来如此!
  震惊之后,同门不免变得沮丧起来:“若是这样,我就没办法进入学校任职了。”
  他叹了口气,思索着何时离开。
  咸阳可是秦国最繁荣的城市,消费水平可不低,他若是没个进项,可不敢在咸阳逗留。
  张苍看向同门,思索后忍不住开口:“我记得你在术数与天文历法一道也很有天赋,不如留下与我一起研究?”
  同门疑惑:“术数与天文历法?”
  张苍于是解释了自己这段时间在秦国是在做什么,最后说了句:“你且放心,太后对我们这样的……额,专业人才,非常看重,一应待遇不必官员差,若是有了新发现,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奖赏。”
  同门颇为心动,但想到这次一起过来的其他人,又开始纠结起来。
  张苍思索一番,思及自己这段时间在秦国生活得不错,总该报答一番才是。
  正好秦国对求贤若渴,若能将同门留下,秦王与太后也会高兴。
  毕竟战国也就稷下学宫一个正经的教育场所,大半人才都是从里面出来的。
  里面的学子还不局限于学派,自己想学什么知识就可以学什么知识,老师也不会多管——
  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最出名的学生却是法家代表人物。
  各国都对里面的人才虎视眈眈,秦国也不例外。
  同门点头,同意了张苍的提议。
  张苍安顿好所有同门后,立刻入宫求见赵馨。
  赵馨正愁着人才储备不够,想要四处招揽呢,正好瞌睡来了送枕头,她当即喜不自禁地将人全都留了下来,且立刻找来范睢,请他帮忙考验一番这群学子本事,再将人安置到合适的位置。
  不适合当老师,又不是不能做其他事。
  郑国渠修建大半,没多久就要收尾了,以嬴政的性子,想必过不久就要开启战争。
  可秦国人打仗行,有才有名的将军也是一打一打地,但有名的后勤人才,几乎没有。
  就连范睢,那也是更擅长在战争中出谋划策的。
  这也是秦国打下其他国家后,直到秦国灭亡也仍有不少人抵抗的原因,因为没有彻底消化掉那些人口与土地。
  稷下学宫这群人,打仗也许不行,搞后勤、安抚民心却是一把好手。
  她之前在招聘学校老师的时候,看到这群人的简历就很心动,只是他们一来太年轻,二来大多奉行其他学派,三来基本全是齐楚等国的人。
  第一所学校出来的第一批学生,总是特殊的,不能打满了其他国家的烙印,也不能被儒家思想影响太深。
  阶级森严的思想,与赵馨人物冲突剧烈。
  秦国的阶级已经够分明了,不需要儒家思想来加固。
  可战后修养,这群学子却能有奇效。
  范睢虽然不太明白赵馨想法,建议她与嬴政商量一番。
  赵馨知道他不想在自己为官生涯的最后一顿时间出事儿,于是理解地叫来了嬴政。
  嬴政一眼就看出了赵馨的打算。
  想到前世自己打完仗,确实在战后这一块儿做得不够好,于是完全直接开口:“不用太着急,先将人留下再说。”


第100章
  秦国打从吞了赵国的领土后, 就一直缺人手。
  虽然也有有培养小吏的“学校”,但培养出的人才只能负责基层和细节方面的管理工作,大方向上还需要更多时间的历练。
  只是和平时期不显, 国内人才也勉强可以支应。
  所以这批人才入秦, 大家都高兴。
  既然这些人才是为了战争培养,范睢便直接将人安排去了基层。
  并不需要额外安排官职, 直接在原本的职位上多加一个副职,然后直接将人空降过去大。
  他们的顶头上司也都提早得到了消息,知道这群人才培养出来后的真正作用,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他们还是非常乐意带着这些空有学问而钨实操经验的学子们,熟悉一下各个官职的职务范围的。
  这群人也不傻,时间一长自然敏锐地察觉到了关键。
  在一番纠结之后, 大部分人选择了沉默, 同时请人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全都带来了秦国安置。
  也有一些对自己国家留有善意之人, 在不惊动秦人的情况下,悄悄给自己熟人递了消息, 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推测告诉国内的掌权人, 让他们做好战争的准备。
  但……
  大部分人根本没办法见到权贵——
  会到秦国任职的稷下学宫学子, 其本身的家庭条件肯定不会特别好,至少够不上权贵阶层。
  否则,他们就直接在自己国家效力了。
  家世不好,也很难结交到贵族人脉, 想要与国家权贵阶层搭上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剩下少数人见到了权贵,他们的话却根本没有引起国内重视。
  毕竟, 秦国安静太久了。
  唯有一人, 见到了权贵, 也引起了权贵的重视。
  可惜,没用。
  也是巧了,这人是韩国人。
  他会见到权贵,是因为他这消息是从韩非那儿得到的,且手中拿到了韩非的信物。
  有韩非这块金字招牌,他很容易就见到了韩王。
  韩王没有多言,直接进入了全国备战。
  可有句话叫做,一力降十会。
  在绝对强大的武力威慑下,再多的准备与小心思,也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对战局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
  韩国相信秦国要起兵并不奇怪,因为与秦国比邻而居,随时都有被其攻打的危险,韩国上下对秦国的风吹草动向来警觉。
  虽然警觉之后,要嘛就是一些送人送地的骚操作,要嘛就是发现没有危险后更加放纵地享受,但他们对秦国各种动静的第一态度向来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其他国家不信秦国要起兵,同样不奇怪。
  一来秦国确实闷头发展了好多年,并无出兵想法,反倒其他国家互相之间打得脑花四溅;二来他们不比韩国弱,面对秦国尚有反击之力,所以不至于草木皆兵。
  当然最关键的是,秦国的第一个出兵对象向来是赵国。
  赵国没了之后,则变成了韩国。
  魏国排第二。
  在韩国没事的情况下,其他国家的人实在急不起来。
  毕竟都不是居安思危的人,不然也不可能坐视秦国闷头发展这么多年,而没有一点儿其他动作。
  而事实也正如此,秦国想要打仗,第一个肯定是冲着韩国去。
  也是巧了,秦国举全国之力修建郑国渠,比原定修好的时间早了好几年,愣是在公元前240年的时候,就修好了。
  本来按照常理,百姓辛辛苦苦好几年,怎么也要休息一两年才能出兵才是。
  ——哀兵必败的道理,嬴政又不是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